一针210万美元、一剂70万人民币、两个女儿的生命选择题……中国 “预防出生缺陷日”热点话题—如何远离肌萎缩?浙二专家呼吁:筛查!
2020/09/11 10:32:39 编辑:‬ 吴洋 点击量:11189

浙江之声9月11日讯(通讯员 王柔敏)16个月前,一个《一针210万美元!目前世界上最贵的药上市了》的消息,在国内引起阵阵惊呼;

1个月前,一则《治肌萎缩的药国内卖70万元,国外卖200元》的新闻引起轰动;

10天前(9月2日),一篇《“我要放弃哪个女儿?”42岁妈妈每天被折磨,这道生死选择题太难了!》的文章, 让人们为文中的主人公——两个患病小女孩的命运揪心;

而明天,2020年9月12日,中国 “预防出生缺陷日”,则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这些新闻。因为,所有的这些新闻,都指向了8000种出生缺陷中导致婴幼儿死亡的头号遗传病——脊髓性肌萎缩症!

什么叫出生缺陷?为什么会发生出生缺陷?对这些亿万人关心的问题,浙江省“万人计划”杰出人才、浙江大学求是教授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舒强这样介绍:

“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、功能或代谢异常,是导致早期流产、死胎、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。出生缺陷病种多,病因复杂,已知的出生缺陷超过8000种,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出生缺陷发生。”

据统计,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5.6%,其中每年新出生的罕见病患儿超过20万。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,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。一次性治疗210万美元、分期治疗一次70万人民币、 “我要放弃哪个女儿?”……就是这种负担和痛苦的活生生的证明。
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吴志英,是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委、主任医师。吴志英团队长期接诊并随访罕见病,其中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备受关注的罕见病之一。因为这是一种相对高发的罕见病,其发病率为1/6000到1/10000。

据她介绍,“脊肌萎缩症”简称为SMA,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。由5号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变异导致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水平降低,从而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化,导致骨骼肌萎缩,肢体瘫痪,呼吸衰竭和死亡。该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,其中发病率比较高的是I型、II型和III型。I型患者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,患者无法坐立,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,大多数患儿会在两岁以内死亡;II型患者一般在出生后6~18个月发病,患者能够坐立,有些患者能够站立,预期寿命的区别比较大,几岁到几十岁不等;III型相对轻一些。据统计表明,目前中国约有3万至5万名SMA患者。

“由于该病是由基因的改变引起的,所以治疗上没有可及的根治之法,而基因治疗药物费用昂贵到令人生畏。”吴志英教授说,到目前为止,应对这种疾病最根本的办法,就是两个字:出生干预,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筛查手段筛查致病基因。

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副院长胡文胜,是杭州市出生缺陷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、浙江省产前诊断质控中心副主任,在遗传病的产前诊断方面有多年的实践经验。胡文胜院长向记者指出,SMA并非无法应对,它是一种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携带SMA致病基因的夫妻生育时有1/4的几率会生出患有SMA的胎儿。随着目前技术的进步,只需要花几百块钱,就可以通过遗传学技术筛查出携带SMA突变的夫妇,这与前面高达数百万的天价药物形成鲜明对比。

在国际上,早在2008年,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就出台了SMA筛查的实践指南;2017年,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向所有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妇女提供SMA的携带者筛查。通过携带者筛查,可以找到人群中携带SMN1致病基因的夫妻,并通过后续的产前诊断避免SMA患儿的出生;

在国内,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均已开展了SMA的携带者筛查。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自2016年开展SMN1基因筛查,已进行18597例SMN1基因第7、8外显子缺失检测,共检测出437例携带者,携带率为2.35%,同时确诊了8名SMA患儿。河北省、山东省部分地市已将SMA筛查列入民生实事工程;

在我省,出生缺陷筛查工作已走在了全国前列。舒强教授团队在全国率先发布我国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《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》。该标准的创新性与先进性,为我国出生缺陷防治与国际接轨作出了重大贡献。《规范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,就是做人群筛查。作为杭州市出生缺陷防控中心的挂靠单位,杭州市妇产科医院(杭州市妇幼保健院)也于2019年开展了SMA携带者筛查,并为一对SMA突变携带者夫妇做了产前诊断,证实其胎儿也为SMA携带者,解除了父母的担忧。目前,浙江省内其他区域如嘉兴、温州等地也在开展SMA携带者筛查,SMA的防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。

“我们期待着SMA基因筛查能在全省全面落实到位,不漏掉每一个角落,也希望相关家庭能高度重视这件事,主动参加筛查,彻底远离SMA。”吴志英教授呼吁。


分享
浙ICP备05052141号-13 浙江之声频道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1
浙江新蓝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